防雷设施有效性评估方法防雷检测人员都在用的实用检测操作技巧

 文章资讯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7-31 12:00:17

image

清晨的小区楼顶风裹着露水打在脸上,我踩着梯子够到避雷带的焊接点,手里的美工刀轻轻刮了下暗褐色的焊缝一层红锈簌簌掉下来,露出里面发黑的铁皮。旁边的新人小周凑过来:“这焊得挺结实啊,怎么会有问题?”我把锈渣捻在指尖给他看:“虚焊加年久腐蚀,大雨天雷电电流根本通不过,这截避雷带等于摆设。”

这是防雷检测里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不是所有“看起来焊过”的地方都能传导电流。接闪器的检测从来不是拿卷尺量长度那么简单。比如避雷带的支架,规范要求间距不超过1米,但现场常能看到工人图省事拉到1.5米甚至2米,支架松了,避雷带被风吹得弯成弧,保护范围直接缩了三分之一。测的时候不用逐点量,找最长的一段支架间距,用脚步大概比量(成年人一步约0.6米),超过两步的肯定超标。还有避雷针的针尖,很多工地用普通钢筋代替,没做镀锡或镀锌处理,一年就锈成“钝头”,用手摸一下针尖,能沾到锈粉的必须换接闪器的要“引雷”,锈钝了等于失去“引雷权”。

引下线藏在墙里或装饰后面,找断点是个麻烦活。我常用“钳表循迹法”:把钳形接地电阻测试仪夹在引下线底部(和接地体连接的地方),测一个基础电阻值,然后往上爬,每一层楼夹一次如果某一层的电阻突然从几欧跳到几百欧,断点就在这两层之间。上次在写字楼检测,引下线被外墙铝扣板挡住,我用这方法找到三楼和四楼之间的断点,拆开扣板一看,装修工人把引下线锯断,接了段塑料线管凑数。还有引下线的螺栓连接点,别光看有没有螺丝,一定要用扳手拧一下很多螺丝看着紧,其实已经锈死,拧的时候能感觉到“空转”,这时候要拆下来,用砂纸磨掉接触面的锈,涂层导电膏再装回去,不然电阻会慢慢变大,到雨季就可能失效。

接地装置的核心是“接地电阻准不准”,测之前必须做一件事:断开引下线和接地体的连接点。去年在工厂检测,对方电工拍胸脯说“接地电阻肯定达标,上个月刚测过”,结果我断开连接点再测,电阻从2欧跳到12欧原来他们把设备接地和防雷接地连在一起,没断开的话,设备接地的低电阻“拉低”了数值。测的时候还有个“避水诀”:雨后24小时内别测,尤其是黏土或淤泥地,土壤里的水会让电阻率变低,结果偏小。如果赶时间,就把测试桩周围的土扒开10厘米,晒半小时再测,误差能小一半。还有电流极和电压极的布置,现场没空间放20米的话,用“夹角法”:电流极往左边放15米,电压极往右边放15米,两者夹角成30度,这样测出来的电阻和直线法差不多,不用死抠“必须20米”的规定。

SPD(浪涌保护器)的检测要“摸温度、看保险、查接线”。摸温度不是用手直接碰(容易触电),而是用红外测温仪对准SPD的接线端子正常情况下,温度应该和环境温度差不多,最多高5度。如果高了10度以上,要么是接线松动(紧一下螺丝就行),要么是SPD老化(里面的压敏电阻失效,必须换)。看保险是查SPD的后备保护装置,比如熔断器的额定电流是不是比SPD的更大持续运行电流大1.25倍以内比如SPD的更大持续运行电流是20A,熔断器就得选25A以下的,不然SPD烧坏了熔断器都不跳,会引发火灾。查接线要记住“短直粗”:SPD的输入线和输出线不能太长(别超过50厘米),不能绕弯,线径不能太小(至少6平方毫米铜线)。上次在机房检测,发现SPD的线绕了三个圈,长度1米多,我让他们换成直的短导线,结果电压保护水平从2.5kV降到1.8kV,刚好符合设备的耐压要求。

还有些“应急小技巧”能帮你在现场快速处理问题。比如发现接闪器焊接点腐蚀,临时处理可以用铜鼻子压接:把腐蚀部分剪掉,剥出10厘米铜线,套上铜鼻子,用压线钳压三道,再用防水自粘带缠三层,外面裹绝缘胶带,能顶半年;等后续整改再换热镀锌焊接件。如果接地电阻超标,先测引下线和接地体的连接电阻用毫欧表夹在连接点两端,要是电阻大于0.1欧,就是连接不良,紧螺栓或重新焊接就行,很多时候电阻超标不是接地体的问题,只是“接头松了”。

其实防雷检测的“有效性”,从来不是看报告上的数值有没有达标,而是看每个细节有没有“真的起作用”。比如你测接地电阻是2欧,但引下线连接点松了,电流根本传不到接地体,再低的电阻也没用;比如SPD的标称放电电流够大,但接线太长,电压降得不够,设备还是会被雷击。所以别嫌麻烦,每一个焊接点都刮一下,每一个螺丝都拧一下,每一根线都量一下这些“笨功夫”,才是防雷有效的关键。

上周在商场检测,我蹲在地下车库测接地体,旁边的保安凑过来问:“你们测这个有啥用?从来没见过雷击。”我指着旁边的配电箱说:“去年这小区旁边的加油站被雷击,就是因为接地引下线断了。咱们测的不是‘有没有雷’,是‘雷来了能不能挡住’。”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我却想起刚入行时师傅说的话:“防雷检测不是做给报告看的,是做给下一场雨、下一次雷看的。”

说到底,最实用的技巧从来不是什么“捷径”,而是把每一个细节做到位毕竟,雷电不会因为“差不多”就饶过任何一个漏洞。